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查看: 28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近视的危害 不仅是“多戴一副眼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近视的危害 不仅是“多戴一副眼镜”
     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增高;长期面对电脑、电视、手机屏幕,现代人对眼睛使用达到“掠夺”地步。专家指出——
    樊女士是西安一个公司的白领,自从玩上微信视力一个月下降了100度。对一个正常人而言,90%以上的信息通过眼睛获取,眼睛可以说是我们与外界联系最有利的“开关”。然而,这个“开关”正在严重地超负荷工作,长期面对电脑、电视、手机屏幕,现代人眼睛太累了!
  66日是第18个“爱眼日”,今年“爱眼日”主题是“青少年眼睛健康”。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眼科专家石一宁博士。
  近几年,青少年因为用眼过度,用眼不当,眼疾、近视眼更是常事。石一宁博士指出,许多年轻人对眼睛的使用到达了“掠夺”的地步。近视的危害并不是人们主观感觉上的“只是多戴一副眼镜”这么简单,而是在于会产生永久性视力损害和视网膜脱离、失明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其视觉健康。
     据记者了解,作为视觉器官的重要部分,眼球承担着人体与外界90%的信息交流功能。视觉器官的发育自出生起至18岁已基本完成,24岁时趋于稳定,这一时期也是与发育有关的近视的发病高峰期,对已形成的近视,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近视本身及其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视觉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群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发生的年龄以每5年提前1岁的速度发展,从1985年的11岁提前至2004年的7岁;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患近视,而且在大学生4年学习期间近视仍有增加,国家高层科研人员中近视也十分常见。
  石一宁博士称,近视的危害并不是人们主观感觉上的“只是多戴一副眼镜”这么简单,而是在于发育期后的中高度近视中的眼底退行性损害和永久性视力损害的并发症,即病理性近视,以及视网膜脱离、正常眼压性开角型青光眼。一方面,随近视发病率的逐年增加,中高度近视比例也在逐年增高,人群总数加大;另一方面,随近视发病年龄的逐年前移,近视发病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的可发展时间空间跨度增大。也就是说,近视发病的年龄越小,近视越早最终形成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患病理性近视和导致失明性并发症的几率越高。
     由于我国现行在校学生年度查体中的眼部检查多限于裸眼/戴镜远视力的测试,统计的数据仅限于远视力低常比例,缺乏国人眼屈光状态发育规律的归纳分析,所以对早期近视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知,对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指导。
  石一宁团队探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持续高发病率、低龄化的原因,经过15年的观察发现,10年前国人近视发病率仅25%,不足3亿人;10年后,33%近视发病率、4亿国人近视眼,净增了的近视人群却完完全全是1亿中国儿童青少年。
  究其原因,并不是学龄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增加了近视的发展,而是由于医疗市场化,导致幼儿眼保健和眼视光系统的不规范,迎合一些家长的错误心理,过度追求1.0视力,“弱视”诊断泛化、验光的远视、散光过度过早矫正,将发育过程中儿童的生理性远视、散光以及不同年龄的儿童视力标准不同等正常生理现象作为病态“疾病”进行了人为干预,启动了眼球的过度发育程序,导致眼球过早、过度发育。
    通过长年的医学研究,石一宁团队发现,现行的五花八门的近视治疗、眼保健训练等方法,尽管都有一定的近视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实验的支持,但因为近视的特殊复杂特性,使每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极为有限,却被蜂拥而至的随众心理的家长们匆忙应用,只能是近视防不胜防、越治越多。
    回归对近视的复杂性认知,修正将复杂的近视问题简单化所带来的苦果,即“眼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光学系统”。眼球是伴有黏滞性和弹性的、含半液态内容物的、由多个球面构成的类球体,具有精确高速变焦调焦功能、在一定内压下的具有有限扩展能力、不同球面相互补偿匹配等生物调整功能。“所以,我们提出了一整套近视防控的流程方案:近视的连续性防控体系10步曲,近视的个性化防控设计10道防线,以及近视的综合防控理念10项措施。”石一宁表示,如果每一位眼科医生、医务工作者、家长都关注每一位前来就诊的3-15岁孩子,特别是3-10岁儿童,规范诊断流程、严格随访监测,正确认识儿童尚处于远视状态、变化的散光状态、视觉视力正待完善的年龄阶段,并得到理性的呵护,每年将会有1000万儿童近视被阻止,中国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状态将会有所控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